法螺寺位于天平山后的寒山岭上,始建于明代,曾经是清代皇帝南巡时的行宫范围,因而寒山岭又称为皇宫岭。据《苏州府志•卷州九•寺观》记载,当年之所以取名为“法螺”,是因为这里处于清幽的山坞之中,有一条古道从修徨竹丛中弯弯曲曲,盘旋百折而上,状似旋螺,因而得名。另有《寒山别业志》记载:赵宦光为葬父在寒山购地,选园建屋,造寒山别业自住,因其信佛,加之这里曾经是晋代高僧支遁的道场,乃兴法螺寺。赵宦光后人还曾委托寺庙内僧人照看祖坟。清康熙年间,有高僧释德深住此,大兴土木,建大悲殿等在当时颇具影响。乾隆六次下江南,每次均亲临寺中,烧香还愿,祈福天下国泰民安,屡屡御出楹联,颁赐匾额。可惜多数损毁,今寺内尚有多处保存完好的摩崖石刻。
文革中,寺院基本损毁。近年来,法螺寺在逐步修复中。由于寺庙占地1/3在高新区,2/3在吴中区,长期处于无监管的私人经营状态